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

生态环境部:我国生物多样性丧失趋势尚未得到遏制

2023年04月27日 15:14   来源:中国经济网   

  中国经济网北京4月27日讯(记者 杨秀峰)今日,生态环境部例行发布会在京举行。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司长王志斌在发布会上指出,生态保护监管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,但我国生态保护形势依然十分严峻,局部地区生态系统质量功能问题突出,生物多样性丧失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,生态破坏问题依然时有发生,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态空间的压力和威胁依然存在。

 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和血脉。王志斌表示,2022年,生态环境部积极推进生态保护监管体系的建立完善,生态保护红线和自然保护地监管制度不断夯实,生态保护与修复成效评估不断深入,生态破坏问题监督力度不断加大,生态文明示范建设持续推进,《生物多样性公约》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成功举办,彰显了中国从参与者到引领者的国际地位,生态保护监管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积极成效。

  一是不断强化生态保护监管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顶层设计。编制印发《“十四五”生态保护监管规划》,明确生态保护重点监管区域和监管任务,进一步深化、细化“53111”生态保护监管体系。印发《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环境监督办法(试行)》,规范和指导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环境监督工作。印发《关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销号的指导意见》,进一步健全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管制度。推动制定《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实施方案》并更新《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(2011-2030年)》,积极推进生物多样性主流化进程。

  二是深入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建设工作。去年,生态环境部持续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建设工作,培育了一批示范样本,显著提升了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。

  三是加强生态保护红线和生态保护修复监督。依托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,指导天津、河北、江苏、四川、宁夏5省(市、区)开展生态保护红线监管试点工作,建立生态保护红线疑似生态破坏问题监管流程,提升主动发现能力。印发《生态保护修复成效评估技术指南(试行)》,联合财政部、自然资源部持续推进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。联合中科院开展2015-2020年全国生态状况变化调查评估工作,调查评估表明,全国生态系统格局整体稳定,生态状况总体稳中向好。

  四是持续推动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管。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管制度体系不断完善,国家级自然保护地人类活动遥感监测常态化开展,建立了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工作机制,继续联合相关部门开展“绿盾”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,严厉打击破坏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的违法违规行为。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重点问题数量和面积实现“双下降”,基本扭转了侵占破坏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的趋势。

  五是成功举办《生物多样性公约》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。去年12月,我国继续作为主席国,领导各方以大会主题“生态文明: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”为指引,推动COP15第二阶段会议在加拿大蒙特利尔成功召开,达成“昆明-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”等一揽子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件,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。

  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监管是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基础和保障。王志斌表示,由于我国生态保护监管机制尚需完善,监管手段单一、监管能力薄弱、“天地空”一体化生态监测网络尚未建立,前瞻性基础理论方法研究和应用技术创新不足,生态保护监管能力亟待提升。

  王志斌透露,今年,生态环境部将持续加强生态保护监管,不断提升生态保护监管能力,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,筑牢美丽中国根基。

  

(责任编辑:殷俊红)

精彩图片